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“五一”假期,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陇南春光正暖,满山花开林间。在武都区裕河乡,老谭又被邀请去给村里一对新人主持婚礼——当地最传统的“女娶男嫁”婚礼,就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婚礼一样。 与传统意义上的“倒插门”不同,在陇南市武都区和康县部分乡镇的“女娶男嫁”,不是少数民族风俗,而是极为少见的汉族特殊婚俗。在这里,“男到女家,更名入籍”。 说起自己当年的婚事,老谭显得很自然。今年51岁的老谭,...
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,无论是游动迁移还是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,他们有句谚语——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。 哈萨克族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,所以哈萨克族文化也因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,而独具特色。虽然中国的游牧民族有很多,但以马背为家的也就只有哈萨克族,哈萨克族人民在这种长久的生活习惯中,将文化也带上了马背。 “姑娘追”,掀开哈萨克族青年跨入婚姻大门的门帘 已经进入婚姻年龄的哈萨克族青年加尔肯·铁提...
在以往的客家研究中,为论证客家人的根系中原,人们十分重视客家人的南迁历史。罗秀林先生提出的五次南迁之说,奠定了客家源流研究的基础,堪称厥功至伟。其中西晋末、唐末五代、宋末三次南迁,更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。 但是,中原汉民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南迁,“并不是客家人的独特现象,中国南方各省居民,其祖先们大都有同样的经历。”①它同样可以说明这些移民是广府人、福佬人的先民。同此,要证实客家人确系...
藏族这个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古老民族,它无论在物质,精神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从古传承的习俗。仅仅在人生仪礼方面就有很多礼俗,从一个人在母亲肚里孕育开始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止,就要经受很多人生仪礼。如:诞生仪礼,成年仪礼,婚姻仪礼等等。成年礼,对藏族人来说,是他们自诞生仪礼后的又一大礼。在藏区,任何地方都会举办成年礼,男女各个不同。在安多地区,比较盛行为女孩子举行成年礼,尤其是在青海贵德,女孩子长...
藏族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仪礼民俗。其中,有许多民俗事象是与头发有关或通过头饰表现出来的。具体说来,在婴儿的诞生礼中,与头发有关的庆祝仪式成了藏族人关爱婴儿的直接表现;在成年礼中,头饰及头发的改变充当了藏族女子成年的主要标志;在婚礼中,头饰成为识别藏族女子婚否的主要标准以及陪嫁、迎亲的必备之物;头发的改换既是死者进入阴世的需要,也是生者表达对死者哀悼、怀念的手段之一。总之,头...
瑶族在云南分布甚广,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。各地瑶族因居住地区或服饰的不同,又有“蓝靛瑶”、“红头瑶”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。在云南师宗县高良乡居住的这部分瑶族称为蓝靛瑶,此名称据说是因穿蓝靛染布而得名。在瑶族传统习俗中,“度戒”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。 关于度戒,一般普通的说法是成人礼。在瑶族地区,凡年龄满十三四岁的男孩,都要经过一次受戒仪式,举行过仪式的男孩表示已经成人了。度戒有许多宗教仪式...
中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之称,“礼”在社会无时不在,出行有礼,坐卧有礼,宴饮有礼,婚丧有礼,寿诞有礼,祭祀有礼,征战有礼等等。这里的“礼”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,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,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,二者关系密切。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: 【行走之礼】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,因此有行走的礼节。古代常行“趋礼”,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...
在京族各村,成年人都要入“乡饮簿”。入簿仪式,在农历每年十月初十举行。乡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乡宴的花名册。入簿仪式就相当于习俗上的“成丁礼”了。 乡饮簿上的顺序 每个京族成年男年,在乡饮簿上都有一个名字,也都有成年时登记的顺序。根据上线顺序,可以享受到他在众村中所应享到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。按顺序轮流担任翁宽(管辖山林的人)、哈头(筹软体动物哈节祭品的人)、大力(义务殡葬的人);按顺序进哈...
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,但思想纯朴,对于礼仪十分讲究。 幼辈见长辈。凡是幼辈见了长辈,不管是男是女,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,都必须说话诚恳,行为恭敬,笑脸相迎,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。若是幼辈正在行走,见了老人或长辈,必须立定;若是幼辈正在坐着,长辈来了,应该立即起立让坐。眼睛要平视,双手要放下。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,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,男的称呼为“得讷”,女的称呼为“得...
在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里,吃饭的坐席有很多的讲究,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。在土家族,也有特别风情特征的坐席规矩与风俗,我们一起看看吧。 土家族在红白喜事和平常请客吃饭时,坐席是很有讲究的,谁坐上席,哪些人先坐席都有一定的规矩。特别是在红喜事中,支客司的一个主要任务,就是要把酒席上的客支好,不然就会得罪客人,甚至会造成亲戚间不相往来的局面。从土家族的坐席中,可以看到土家族对长辈、亲戚、客人的尊重...
“喝”茶就能调解问题了?“喝”茶是妇女的专权吗?回到母系社会了吗?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个究竟—— 武夷山的喝茶风俗很多,这里仅介绍一下吴屯妇女喝茶俗。 这里的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,它不是品茶,也不是饮茶,而是喝茶,它即不用茶杯,又不用热水瓶,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,而是用饭碗。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,当地山茶即可。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。 这里的喝茶习俗...
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。《儒林外史》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“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,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”。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?小编没有考证(也于此就教于方家),但卖东西吆喝着卖,则古已有之。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“鼓刀扬声”;宋时开封街市上有“喝估衣”者、有“卖药及饮食者,吟叫百端”。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,阳春三月桃花初放,满街唱卖,其声艳羡;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...
大禹忙于治水,三十岁还没有结婚。尧帝知道了就说:“你该娶妻了,再不娶妻生子就要背离制度了!”大禹这才把婚事放在了心上。一天,大禹治水来到涂山,遇上了涂山君的女儿女娇,两人一见钟情,便幽会于台桑。九尾狐知道了,就找涂山君替大禹说媒。涂山君满心欢喜,就托人看好,选择良辰吉日,为大禹和涂山娇完婚。大禹说:“完婚是人生大事,选择良辰吉日是应该的。可是,我身负治水重任,不能在此耽搁太久,就壬辰癸甲四天吧!”...
土家姑娘的“哭嫁”是一特色民俗。她们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。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,有的要哭一月有余,至少三、五日。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,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。哭嫁歌有“哭父母”、“哭哥嫂”、“哭伯叔”、“哭姐妹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哭梳头”、“哭戴花”、“哭辞爹离娘”、“哭辞祖宗”、“哭上轿”等等。 哭嫁,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,她们用哭嫁的歌声,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。今天,婚姻自...
人活到六、七十岁时,已是儿孙满堂。这时也是老人们该乐享天年的时候了。为了孝敬取悦老人,儿女们便会主动为自己的父母操办生日大寿典礼。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戚友,三天三夜宴席不散,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家还会请来专业的戏班子(或剧团)唱大戏,外加电影。三天三夜,好戏连台。白天唱大戏,晚上放电影。大戏多为地方花鼓戏、黄梅戏、传统京剧等等。常唱的曲目有《五女拜寿》、《刘海砍樵》、《红灯记》等中老年朋友最喜闻乐见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